close
每個場域都有自己的風格,接受?或是離開?
「我上份工作同事人都很好,這裡感覺好壓抑。」
這種想法或多或少的會在腦海中閃過吧?尤其是剛換環境的時候。
別人不說,反正我常有這種想法,我不以為恥,也不認為沒有這種想法的人有什麼好驕傲的。
但是我也相信一定會有人是下面這種想法。
「我是誰?我在哪?這裡他媽也太爽了吧!?」
別人不說,反正我也有過這種想法,我不以為傲,也不認為沒有這種想法的人有什麼好可恥的。
從大學時期開始,跳脫舒適圈這個概念相當風行,幾乎是每支勵志影片都會提到的重點,彷彿如果沒提到跳脫舒適圈,就根本沒有資格被稱作勵志影片。
跳脫舒適圈,在不才我的理解大概就是為了要突破自我,所以要離開已經熟悉的環境,透過與外界的接觸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。
棒棒!剛打出上面文字的時候,我就很想跳一下。
可是換了幾個職場,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,再次回想,不免細思極恐。
我越來越覺得這只是既得利益者對被剝奪者說的「吃苦當吃補」的換句話說而已,如果有補品可以吃,我們幹麻非要吃苦啊?
如果我們身處的環境很舒適,何苦沒事跳去痛苦圈?
要跳,當然要跳到「更舒適圈」啊!
「要跳得高,必須先蹲得低。」
可是有飛機可以搭,幹麻要蹲?而且飛機還可飛得更高耶。
我不禁聯想到網路常看到的大哉問「你要吃大便口味的巧克力?還是巧克力口味的大便?」
難道咱們就不能吃一般的巧克力?草莓巧克力?牛奶巧克力?偏偏就要沒事找事吃大便口味的巧克力?
當然,有人會想吃巧克力口味的大便,我也絕對百分之百的尊重他的想法,但既然都要吃屎了,我相信一定會有人納悶為什麼不能選正妹的大便來吃呢?
我不是要全面否定「跳脫舒適圈」的概念,只是想提醒大家要跳就得跳對地方,不要只看到字面上的意思就為跳而跳。
與其說是重新解構或是補充跳脫舒適圈的概念,不如說現在我只是想要讓自己的思緒在更清晰、更有順序一點地建設出一套流程。
避免自己一不小心,就掉進被迫二擇一的陷阱之中,殊不知其實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。
步驟如下:
首先,咱們要先脫離痛苦圈。
再來,我們要跳進舒適圈。
最後,老子要跳到更爽的舒適圈。
在脫離痛苦圈之前,必須得先定義什麼是痛苦圈。
你要怎麼定義,請隨意,畢竟痛苦是很主觀的。
有的人認為,同事讓我覺得痛苦,所以我處在痛苦圈中。
有的人認為,薪水太低,入不敷出,所以我處在痛苦圈中。
有的人認為,無薪加班,當奴隸,所以我處在痛苦圈中。
而消磨人生對我來說很痛苦,所以只要我心裡覺得「好浪費時間阿」,對我而言就處在痛苦圈的環境之中。
例如任何沒有預期進度表的工作及升遷管道,我相信很多拜師學藝的人一定感同身受,尤其是連考核時間和標準也沒有的的工作,你永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結束。
折磨,簡直是消磨人生。
這種沒有進度表的工作管理者在我們提出離職或是要求機會的時候,就高機率地會扣上一頂「沒有耐心」的大帽子,接著再四處放送我的員工是「爛草莓」的消息。
偏偏,最難過的是,當我們自覺被浪費生命向社會求助的時候,輿論風氣又不見得站在我們這邊。
「我當初也是這麼苦過來的。」
「吃苦當吃補啊,戲棚待久了,你就是台上人了。」
「現在多忍耐,總有一天會成功的。」
好一個總有一天。
不過,特別要注意我限定「沒有進度表」、「沒有考核標準」的工作啊。
如果事先給已經告知我們進度如何、標準如何,如果我們同意了,就不該抱怨,要想方設法通過。
但我們不可能一直保持同樣的狀況和條件去面對同樣的挑戰,真的不行,就優雅地離開,跳到另一個圈子去挑戰吧。
我不是聖人,現在能夠雲淡風輕地講著這些,也是因為我抱怨過、醜陋地離開過,這是我失敗的經驗,有機會再另寫一篇文分享。
那為什麼我要寫呢?因為我不希望讀這篇文章的人跟我犯同樣的錯。
待續.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